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武宗祔庙议 唐 · 郑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会昌六年五月
礼仪使奏。
武宗昭肃皇帝祔庙。
并合祧迁者。
伏以自敬宗宗武宗兄弟相及。
已历三朝。
昭穆之位。
与承前不同。
所可疑者。
其事有四。
一者兄弟昭穆同位。
不相为后。
二者已祧之主。
复入旧庙。
三者庙数有限。
无后之主。
则宜出置别庙。
四者兄弟既不相为后。
昭为父道。
穆为子道
则昭穆同班。
不合异位。
据春秋。
文公二年僖公
何休云。
跻升也。
谓西上也。
惠公庄公
当同南面西上。
隐桓与闵僖。
当同北面西上。
孔颖达亦引此义释经文。
贺循云。
殷之盘庚
不序阳甲
汉之光武
上继元帝
晋元帝文皆用此义。
盖以昭穆位同。
不可兼毁二庙故也。
尚书云。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且殷家兄弟相及。
有至四帝不及祖祢。
何容更言七代。
于理无疑矣。
二者今以兄弟相及。
同为一代。
矫前之失。
则合复祔代宗神宗于太庙。
或疑已祧之主。
不合更入太庙者。
晋代元明之时。
已迁豫章颍川矣。
及文即位。
元帝之子。
故复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
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
至开元四年
乃出置别庙。
至十年置九庙。
中宗神主复祔太庙。
则巳迁复入。
亦可无疑。
三者庙有定数。
无后之主。
出置别庙者。
魏晋之初多同庙。
盖取上古清庙一宫。
尊远神祗之义。
自后晋武所立之庙。
虽有七主。
而实六代。
景文同庙故也。
又按鲁立姜嫄文王之庙。
不计昭穆。
尊尚功德也。
晋元帝上继武帝
惠怀悯三帝。
贺循等诸儒议。
以别为主庙。
亲远义疏。
都邑迁异。
于理无嫌也。
今以文宗弃代才六七年。
武宗甫尔复土。
遽移别庙。
不齿宗祖。
在于有司。
非所宜议。
四者添置庙之室。
案礼论。
太常贺循云。
庙以容主为限。
无拘常数。
晋武帝时
庙有七主六代。
至元明帝
庙皆十室。
康穆二帝。
皆至十一室。
自后虽迁故祔新。
大抵以七代为准。
而不限室数。
伏以江左名儒。
通赜睹奥。
事有明据。
固可施行。
今若不行是议。
更以迭毁为制。
则当上不及高曾未尽之亲。
下有忍臣子恩义之道。
今备讨古今。
参校经史。
上请复代宗神主于太庙。
以存高曾之亲。
下以敬宗文宗武宗同为一代。
于太庙东閒置两室。
定为九代十一室之制。
以全臣子恩敬之义。
庶协大顺之宜。
得变礼之正。
折古今之纷互。
立偫疑之杓指。
因心广孝。
永烛于皇明。
昭德事神。
无亏于圣代。
羊祜杜预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五、《昌谷集》卷二一
晋武帝急意平吴,乃用轻裘缓带,以道素自居之羊祜
终祜之世,竟不能以得吴。
顺人情,达天理,识事机,深哉,武帝之为计也!
是时接鼎峙之后,鲁肃、周瑜、曹仁、诸葛诞之徒,馀习未远。
又亲有事于蜀,钟会、邓艾之徒,以兵力取办。
石城以南,义不事晋;
襄阳以北,义不事吴。
如是而欲以兵力取之,与人情衡决矣。
虐斯人以取天下,自有生民以来,天理不与,当事之几,未有甚于此时者。
祜之闻命,非他人之所与知也。
是以据险要而建五城,帝不以为专;
略吴儿而还其家,帝不以为异;
步阐之败,止于左官而已;
寇略户口,止于诏诰而已。
犹之可也,身为晋将,出军行边,何至擅过吴境?
刈谷为粮,已乃计其所值,偿之以帛,思有以结吴人之心,而直为是不可及之事。
号当世颜子,人固贤矣,于其中而加详焉,不可谓非计也。
人徒见杜预,不二岁而包举江表。
行事,亦非大谬于义。
使以此得之,亦何不可?
孙皓有亡国之徵,岂应迟久?
意者襄阳,犹有缓而不切之叹。
不知武帝有志之初,南土士女犹未有箪食壶浆之意,国力尚强,群贤犹在。
以仁厚胜之,犹足以感其善意,勉用陆抗
德齐地丑,其后情欲不忍,真心发露,营缮迁徙,自困其力。
陆抗、华覈之徒相继陨命,韦昭、车浚以无罪见杀。
孙皓虽帝,其国已虚矣。
乃反计而用之,吴人不悟,表还张政之俘,非昔者馈药之意矣。
伪入孙歆之帐,非昔者降邓香之意矣。
祜之朝夕思虑,岂一日而忘吴?
罢吴人之戍,减警逻之卒,垦田至八百馀顷,积粮至十馀年之备。
虽有荀勖、冯紞之辩口,不足以屈其辞;
王衍、王戎之宿憾,不足以害其德。
天下之谋人未有善于者也。
定律令,则取其直;
评考课,则取其简。
度支尚书,立籍田,复常平,较盐运,制课调,安边重谷,处军国之要,内以利国,外以胜敌,其人品不碌碌,自是平吴之手。
晋无羊祜为独步矣。
病而能举之,武帝信而能用之,受命而卒能之。
终始十馀年,立大功业,不必出于其手,在此一举,关系甚大,非削平祸乱之常规也。
三国鼎峙,而晋受魏禅,未几而平蜀,又未几而平吴。
平蜀也有后悔,其取吴也有远图。
识事量力,知武帝非常主矣。
惜其见于外而不睹其内,用于外而不暇乎其内也。
祜之言曰:「取吴不须臣自行,但取吴之后,当劳圣虑」。
知此则知用祜之不尽矣。
书萍实旅舍 南宋 · 张埴
七言绝句 押盐韵
身谋落落屠羊说,心事冥冥司马炎
告诉春风无一语,江南陌上雨廉纤(同上书页三三○四)
李绩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太宗寝疾,谓太子晋王曰:「汝于李绩无恩,我将责之,汝他日授以仆射,即汝恩,以致死力」。
乃出为叠州都督
晋王即位,召为仆射
尝观史至此,惜太宗于任人之诚,有未尽矣。
且既知可为顾命大臣,当面授遗诏,使为羽翼,奈何本无过失,乃责为都督,使太子自召而用,求其致力哉?
夫忠臣义士,虽在裘褐之中、岩野之下,亦有忧劳天下之心,不必位之尊、禄之厚,然后致死力于国家。
且匹夫之交,亦有可托,市道之友,亦能知心,而况出入将相二十馀年,自当致力以答累朝之恩,何必须太子自授以官,然后可任使哉?
使小人也,则茍且一时之宠,以充诎其志;
使君子也,其肯忘先朝之恩,而不尽忠于嗣君乎?
其后竟不能奋大节以辅高宗,乃雷同取容,扶立武氏,斲丧王室,皆之为,又肯能为高宗致死力哉?
谚谓「欲不溺,而自硾以石;
欲不病,而自饮以堇」,其太宗之谓乎!
奏请易服复膳泰始元年 曹魏末晋初 · 安平王孚
 出处:全晋文卷十四
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司徒领中领军司马望、司空荀顗、车骑将军贾充、尚书令裴秀、尚书仆射武陔都护大将军郭建、侍中郭绥、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祐等奏曰:「臣闻礼典轨度,丰杀随时,虞夏商周,咸不相袭,盖有由也。
大晋绍承汉魏,有革有因,期于足以兴化而已,故未得皆返太素,同规上古也。
陛下既已俯遵汉魏降丧之典,以济时务,而躬蹈大孝,情过乎哀,素冠深衣,降席撤膳,虽武丁行之于殷世,曾闵履之于布衣,未足以逾(《宋志》作「喻」。)
方今荆蛮未夷,庶政未乂,万机事殷,动劳神虑,岂遑全遂圣旨,以从至情。
臣等以为陛下宜割情以康时济俗,辄敕御府易服,内者改坐,太官复膳,诸所施行,皆如旧制(《晋书·礼志》中、《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文帝崩,国内行服三日,武帝亦遵汉魏之典,既葬除丧,然犹深衣素冠,降席彻膳。太宰司马孚等奏。)」。
释劝论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相国晋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禅,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
唯余疾困,不及国宠。
宗人父兄及我寮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虽未成礼,不宜安寝,纵其疾笃,犹当致身。
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无巨细,断之以情,实力不堪,岂慢也哉!
乃伏枕而叹曰:「夫进者,身之荣也;
退者,命之实也。
设余不疾,执高箕山,尚当容之,况余实笃!
尧舜之世,士或收迹林泽,或过门不敢入。
咎繇之徒两遂其愿者,遇时也。
故朝贵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
彼独何人哉!
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客或以常言见逼,或以逆世为虑。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意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也。
何尤于出处哉!
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
客曰:「盖闻天以悬象致明,地以含通吐灵。
故黄钟次序,律吕分形。
是以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
人道以之,应机乃发。
三材连利,明若符契。
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觉于有莘,或通梦以感主,或释钓于渭滨,或叩角以干齐,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谤以安郑,或乘驷以救屯,或班荆以求友,或借术于黄神,故能电飞景拔,超次迈伦,腾高声以奋远,抗宇宙之清音。
由此观之,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
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艺之府、散意于众妙之门者有年矣。
既遭皇禅之朝,又投禄利之际,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会,时清道真,可以冲迈,此真吾生濯发云汉、鸿渐之秋也。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龙潜九泉,𬒎然执高,弃通道之远由,守介人之局操,无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闻招摇昏回则天位正,五教班叙则人理定。
如今王命切至,委虑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
达者贵同,何必独异?
群贤可从,何必守意
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
子独栖迟衡门,放形世表,逊遁丘园,不睨华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婴大疢。
性命难保。
若其羲和促辔,大火西颓,临川恨晚,将复何阶!
贵阴贱璧,圣所约也;
颠倒衣裳,明所箴也。
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于云路,浴天池以濯鳞,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辅唐虞之主,化尧舜之人,宣刑错之政,配殷周之臣,铭功景钟,参叙彝伦,存则鼎食,亡为贵臣,不亦茂哉!
而忽金白之辉曜,忘青紫之班瞵,辞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终年,无乃勤乎」!
主人笑而应之曰:「吁!
若宾可谓习外观之晖晖,末睹幽人之仿佛也;
见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爱也;
循方圆于规矩,未知大形之无外也。
故曰天玄而清,地静而宁,含罗万类,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灵。
若夫春以阳散,冬以阴凝,泰液含光,元气混蒸,众品仰化,诞制殊徵。
故进者享天禄,处者安丘陵。
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阴阳不治,运化无穷,自然分定,两克厥中。
二物俱灵,是谓大同;
彼此无怨,是谓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
故苏子出而六主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魏败,孙膑刖而齐宁,蠡、种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
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
故冯以弹剑感主,女有反赐之说,项奋拔山之力,蒯陈鼎足之势,东郭劫于田荣颜阖耻于见逼。
斯皆弃礼丧真,苟荣朝夕之忽者也。
岂道化之本与!
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荡荡而名发也;
欲索索而条解,不欲契契而绳结也;
欲芒芒而无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
欲暗然而日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
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琐琐而执法也。
是以见机者以动成,好遁者无所迫。
故曰,一明一味,得道之概;
一驰一张,合礼之方;
一浮一沈,兼得其真。
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
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以三乐感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
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
故有独定之计者,不借谋于众人;
守不动之安者,不假虑于群宾。
故能弃外亲之滑通内道之真,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居无事之宅,交释利之人。
轻若鸿毛,重若泥沈,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
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
寝疾弥年,朝所弃也。
是以胥克之废,丘明列焉;
伯牛有疾,孔子斯叹。
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陀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
求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晋书·皇甫谧传》)
即位改元大赦诏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制诏御史中丞等,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戴,肇启洪基。
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至于皇考文王,睿哲光远,允协灵祇,应天顺人,受兹明命。
仁济于宇宙,功格于天地。
肆魏氏弘鉴于古训,仪刑于唐虞,畴咨群后,爰辑大命于朕身。
予一人畏天之命,用弗敢违。
遂登坛于南郊,受终于文祖,燔柴班瑞,告类上帝:惟朕寡德,负荷洪烈,允执其中。
托于王公之上,以君临四海,惴惴惟惧,罔知所济。
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心之臣,乃祖乃父,实左右我先王,以弼宁帝室,光隆大业。
思与万国,共飨体祚。
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自谋反大逆不道已下,在元年十二月七日昧爽以前,皆赦除之。
咸熙二年泰始元年,赐人爵五级,露布天下,及诸王公国别使,称朕意焉(《文馆词林》六百六十八,又见《晋书·武帝纪》,有删节。)
传封诏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五等之封,皆录旧勋。
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关内侯亭侯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晋书·武帝纪》)
赦罪饬治诏(元年十二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王淩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
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
今大赦其家,还使立后。
兴灭继绝,约法省刑。
除魏氏宗室禁锢。
诸将吏遭三年丧者,遣宁终丧。
百姓复其徭役。
罢部曲将长吏以下质任
省郡国御调,禁乐府靡丽百戏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
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晋书·武帝纪》。案:此与前二诏同,唯罢部曲将以下为异,盖史家省并数诏为之。)
择立谏官二月庚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古者百官,官箴王阙
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
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晋书·武帝纪》)
诏有司以书答孙皓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他、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縻未宾也。
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晋书·武帝纪》。既受禅,人来祭吊,有司奏为答诏,曰云云。)
优崇陈留王五月戊辰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陈留王操尚谦冲,每事辄表,非所以优崇之也。
主者喻意,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晋书·武帝纪》,《通典》七十四。)
责成二千石六月甲申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
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
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
无有远近,使若朕亲临之。
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
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
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
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
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
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秽,谄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
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于良二千石也。
于戏戒哉(《晋书·武帝纪》)
大赦诏正月戊子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古设象刑而众不犯,今虽参夷而奸不绝,何德刑相去之远哉!
先帝深悯黎元,哀矜庶狱,乃命群后,考正典刑。
朕守遗业,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
方今阳春养物,东作始兴,朕亲率王公卿士。
耕藉田千亩。
又律令既就,班之天下,将以简法务本,惠育海内。
宜宽有罪,使得自新,其大赦天下。
长吏郡丞长史各赐马一匹(《晋书·武帝纪》。)
诏有司奏事勿隐情九月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虽诏有所欲,及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晋书·武帝纪》)
皇太子诏谕群臣(三年正月丁卯 其一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朕以不德,托于四海之上,兢兢祗畏,惧无以康济宇内,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又近世每建太子,宽宥施惠之事,间不获已,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耳。
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
咸使知闻(《晋书·武帝纪》)
撰录秘书七月乙巳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自泰始以来,大事皆撰录秘书写副
后有其事,辄宜缀集以为常(《晋书·武帝纪》)
妾媵不得为嫡正诏泰始十年闰正月丁亥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四
嫡庶之别,所以辨上下,明贵贱。
而近世以来,多皆内宠,登妃后之职,乱尊卑之序。
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晋书·武帝纪》)
议增吏俸诏九月甲申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
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所以崇化之本也。
其议增吏俸(《晋书·武帝纪》)
傅玄、皇甫陶诏泰始初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
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岂得不使发愤耶!
常侍所论,或举其大较而未备其条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广共研精。
凡关言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难。
而人主若不能虚心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结舌
每念于此,未尝不叹息也。
故前诏敢有直言,勿有所距,庶几得以发懞补过,获保高位。
苟言有偏善,情在忠益,虽文辞有谬误,言语有失得,皆当旷然恕之。
古人犹不拒诽谤,况皆善意,在可采录乎?
近者孔晁綦母和皆按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按《武帝纪》此下有「是何言乎,其详评议。」)
出付外者,宁纵刻峻是信邪?
故复因此喻意(《晋书·傅玄传》。又《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